泉州多部门联动 5年来帮229人找到“回家路”_天天新视野

救助站、警方、医院等多部门联动,5年来帮助流浪乞讨人员——

229人找到“回家路”


(相关资料图)

他们可能没有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滞留在救助站或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他们,也牵动着许许多多人的心。6月19日是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今年主题是“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昨日,泉州市救助站与泉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泉州市第三医院的工作人员,联合为医院病区的滞留患者(原流浪乞讨人员)录入信息,进行搜索和比对等,全力为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流浪22载与兄再相逢

离别时还是稚嫩、年轻的脸庞,重逢时脸上已挂满岁月的痕迹。重逢,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耐心细致,另一方面也是科技力量起到的关键作用。

离散22年的兄弟,在泉州市救助站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最终重逢。直到近日,哥哥林某森还与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话,讲述弟弟近段时间的状况。

去年4月,鲤城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江南街道发现了正在路上流浪的林某。林某精神有些异常,无法说出自己有效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员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同时将情况反馈给泉州市救助站。泉州市救助站随即启动寻亲工作机制,通过公安部门的技术摸排,确认了广东汕头失踪人员林某彬与林某信息吻合。最终,林某的哥哥林某森赶到泉州将其接回。而林某,已从19岁流浪到了41岁。

同样在去年,洛江警方向泉州市救助站送去一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工作人员为他梳洗整理,换上新衣服。男子言语混乱、神志不清,无法沟通。按照工作流程,他被送去了泉州市第三医院治疗。经诊断,他被确诊为间歇性精神病。治疗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次回访,联系公安部门采集DNA,待其病情基本稳定,按照救助政策为他办理了落户安置。

科技助力寻亲提效

这段时间,泉州市救助站联合泉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到泉州市第三医院开展活动,为医院长期滞留的精神疾病患者开展采集人脸及寻亲工作。

在医务人员的引导下,指挥中心干警和救助站工作人员、海西社工一起到病区中,耐心询问每个长期滞留患者的情况,引导他们回忆与自己相关的点滴信息,并一一记录。而后,指挥中心的干警为这些长期滞留患者进行拍照,结合收集的信息录入公安系统,运用警务科技手段为他们进行比对寻亲。救助站工作人员将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比对信息,进一步核实这些患者的身份。如果寻找到他们的家人或户籍所在地,将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接回家,无法来泉接回的,救助站会安排工作人员将他们护送返乡,确保长期滞留患者能够及时回归家庭。

近年来,泉州市救助站在救助服务工作领域广泛和公安部门合作,利用人脸识别、DNA比对、“互联网+”等技术,针对走失、滞留人员进行寻亲、身份信息甄别等工作。据统计,2018年以来,泉州市救助站和公安部门共合作帮助229名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并与家人团圆。(泉州晚报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黄炎地 )